朱士信教授深入解读:AI如何赋能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 2025-09-22 浏览次数: 10


2025916全国模范教授合肥工业大学朱士信教授受贵州大学副校长王锦荣教授邀请,在线上为贵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作主题为 “AI时代大学的数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的学术讲座。朱教授系统梳理我国教育质量工程发展脉络,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为线上线下师生带来兼具政策高度与实践价值的前沿分享。

讲座伊始,朱士信教授聚焦质量工程的核心维度,详细阐述了高质量教材与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标准与发展历程。他指出,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教材奖获奖教材以及“101计划”教材共同构成了高质量教材的核心体系。其中,“101计划”教材作为教育部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成果,强调“理论为基、应用为翼”,深度融合学科基础与前沿技术,例如《智能计算模型与理论》已成为跨学科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他回顾了国家级教学团队自2007年启动以来的发展,特别指出2018年评选重启后的标准提升,并强调“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更高水平的建设目标。

朱教授还介绍了虚拟教研室这一新型教学组织形态。自2022年国家分批启动评选以来,虚拟教研室有效应对了疫情带来的教学挑战,而“121计划”教材政策为其发展提供了进一步支持。在人才评价方面,他系统梳理了国家教学名师评选自2003年启动以来的演变,包括2012年后的政策调整与2025年即将实施的长江杰青不得申报新规,体现出评价体系日益精准化的趋势。

课程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显著变迁。朱士信教授指出,我国课程建设已从国家级精品课程演进至国家级一流课程阶段。截至目前,前三批一流课程认定已完成。随着教育部推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战略融合,AI赋能课程建设将成为未来的重点方向。

AI与教育融合部分,朱士信教授辩证分析了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AI虽对某些传统岗位构成冲击,但也催生了虚拟数字人教学、智能答疑等创新应用。他强调,具备情感交流与创新引导能力的教师始终不可替代。在实践路径上,他提出三大方向:教学内容需重构知识体系,加强AI通识课程建设;资源建设应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智能批改、语料库与数字人讲课;课堂实践需聚焦创新能力培养,强化情感互动与课程思政,实现技术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关于教材建设,朱士信教授指出了三种形态:传统教材、新形态教材与数字化教材。后者通过智能技术整合多元资源,形成多样登录与收费模式,积极响应国家“分领域研发示范性精品数字教材”的政策要求。

朱士信教授的讲座不仅系统构建了质量工程的历史脉络,更清晰描绘了AI赋能教育的发展路径,为理解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启发。

图文:丘小玲

一审:肖宜祯

二审:相燕

三审:于松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6 math.gz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50025 Tel:0851-83627662(办公室); 0851-83627557(教学科研科(含研究生管理)); 0851-83620186(学生科(本科))